演講與學術活動
首頁 navigate_next 最新消息 navigate_next 演講與學術活動 navigate_next 114.11.21數位科技融入教學課程 專題演講
2025.11.24
演講與學術活動

114.11.21數位科技融入教學課程 專題演講

許紘愷教學助理/撰寫編輯

 

本系學士班3B土地政策課程今年課程主題為能源產業用地。另外因為該課程接受本校數位科技融入教學課程補助,榮幸邀請到與本校同為臺北聯合系統聯盟臺北醫學大學、人文暨社會科學院李崇僖院長蒞臨,與師生們分享題目為「人工智慧應用之監管法制與國際趨勢」。本院系陳明燦教授兼任院長亦到場致詞與勉勵師生。

 

李院長提及在人工智慧時代,土地、能源、 人工智慧看似三個不相干的領域,實則彼此間存在高度的結構性關聯,共同形塑未來法制與政策的挑戰。例如人工智慧涉及資料中心之高能源消耗,因此不僅與資料中心之不動產開發有關,也與資料中心相應之能源產業用地高度相關。

 

人工智慧發展背後的底層邏輯,為國家競爭力的四大關鍵要素:演算法、資料、晶片、能源。像是在國際競爭方面,美中兩大陣營使用人工智慧的優勢,美國強項在於演算法與晶片,其開放的市場能吸引全球頂尖人才,並掌握關鍵的半導體製造;中國強項則在於資料與能源。

 

此外,歐盟《人工智慧法》的管制邏輯則是將人工智慧應用依據風險等級分為:不可接受、高風險、有限風險、低風險。其中,高風險人工智慧,例如用於入學學生或人力資源篩選,必須在上市前經過主管機關審查,確保其公平性與正確性。隨著人工智慧的出現,也對傳統的風險分類監管模式帶來挑戰。

 

因此,面對快速變遷的科技,法規不可能事先為所有技術定好義並加以管理。台灣在制定《人工智慧基本法》草案時,必須釐清其核心戰略,究竟是著重於「管制弊端」還是「促進發展」。

 

1141121李崇僖院長與陳明燦院長林木興老師合影